
恰逢第12届中国高校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开赛之际,3月8日晚,由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、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、《医学与法学》编辑部、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办,西南医科大学医事法律研究会、西南医科大学“崇法善治”辅导员工作室承办的“医学与法学”论坛第131讲,在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模拟法庭顺利举行。本次讲座以“涉外法治”为题,邀请了何志鹏、朱利江及潘俊武三位在涉外法治上有深厚造诣的专家莅临现场,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。本次讲座由法学院院长罗刚主持,吸引了全校2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。

罗刚院长主持讲座

朱利江教授作讲座
讲座伊始,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朱利江教授以我国举办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为切入点,深入剖析了“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的异化与回归”。他强调,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是激发学生热爱国际法、提升英语能力的重要平台,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意义非凡。然而,随着竞赛的发展,部分参赛者逐渐偏离初衷,过分关注竞赛结果而忽视其教育价值。对此,朱教授呼吁加强竞赛管理,确保公平公正,为参赛者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。
潘俊武教授作讲座
随后,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潘俊武教授围绕“协同创新中突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特色”展开探讨。他指出,涉外法治人才的核心在于法律与语言的结合,前期培养尤为重要。他鼓励学生放眼未来,抓住每一次成长机会,同时注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,将语言作为工具灵活运用。通过“协同创新”模式整合资源,推动法学与外语等学科深度融合,从而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。

何志鹏教授作讲座
最后,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何志鹏教授从“制度型开放与涉外法治的耦合”角度切入,用生动的实例解析了涉外法治与制度型开放之间的紧密联系。他提到,面对涉外法治领域存在的挑战,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法律实践的末端,更要追溯到法律理论的源头。他还强调,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在于开放心态和理论创新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促进涉外法治体系的完善。
学生提问
在互动环节,三位老师围绕同学提出的“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在国际法道路发展”等问题,以耐心、专业的态度,分享亲身的经历和感悟,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回答,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,同学们深受启发。

李玉声老师发言
讲座最后,法学院李玉声老师向三位专家表示诚挚感谢,并勉励全体同学以专家为榜样,不断提升自我,为涉外法治事业贡献力量。

此次讲座不仅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,更深化了大家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,为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思路,也为同学们的职业规划指明了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