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贵阳花溪区龙井村,青石板路蜿蜒延伸,蜡染布在风中轻扬。7月7日,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“法治护航非遗路,龙井绣出振兴图”暑期实践队深入布依族村寨,将法律知识化作缕缕丝线,融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一、扎染布间织法治亲身体验话维权
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,核心是通过“扎”与“染”的结合,在织物上形成独特的花纹图案。在一间飘着靛蓝清香的扎染工坊里,实践队员们挽起衣袖,跟随扎染技艺传承人学习捆扎、浸染、晾晒等工序,亲手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扎染披肩。在染料氤氲的氛围中,实践队队员结合制作过程,向工坊负责人王邦丽老师讲解知识产权保护知识:“咱们这些独特的扎染纹样、染色技法,都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和版权登记来保护,避免被他人抄袭模仿。”同时,队员们针对非遗产品线上销售合同签订、商标侵权防范等问题,现场答疑解惑。
二、走街串巷送法忙法治赋能绘新篇

除深入工坊普法外,实践队还化身“移动普法宣传员”,手持定制普法手册,走街串巷开展入户宣讲。队员们讲述《民法典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的实用法律知识。“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,现在才知道它能实实在在保护我们的手艺!”一位姐姐感慨道。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队员们表示:“通过沉浸式普法,我们让法律知识‘沾泥土、带露珠、接地气’,既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,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解与担当。”法治的种子正随着实践队的脚步,在龙井村的非遗工坊与村民心间悄然生根,与传统技艺共同绽放出振兴新花。
三、篱墙筑梦焕新彩法治护航传薪火

此次龙井之行,实践队将法治精神与非遗保护、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紧密相扣。在走街串巷的普法交流中,队员们深刻体悟到,非遗的“活态传承”离不开法治土壤的涵养,龙井村的全面振兴更需法治为其定分止争、保驾护航。正如实践队队长所说:“我们不仅是在传递法条,更希望以青年之力,为龙井村非遗的生生不息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篱墙,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新彩。”